廣和中醫減重 中醫減肥 你該了解數十年有效經驗的中醫診所經驗技術~
中醫減肥需要強調身體體質,只要能識別出個人肥胖的因素,然後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施以正確的為個人配製的科學中藥,減肥成功可被期待,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這也是我們在中醫減重減肥領域有信心的原因。
廣和中醫診所使用溫和的中藥使您成功減肥而無西藥減重的副作用,也可減少病人自行使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所產生的副作用,不僅可以成功減重,配合飲食衛教得宜,就可以不復肥。
廣和中醫多年成功經驗,為您提供安全,有效的減肥專科門診。
中藥減重和西藥減重差異性:
目前普遍流行的是藥物減肥法,藥物減肥法分為中藥減肥法和西藥減肥法。有些人也會選擇抽脂等醫美方式。
但是在我們全套的中藥減肥計劃中,除中藥外,還有埋線幫助局部減肥的方法。
西藥減肥,除了雞尾酒療法外,早年流行的諾美婷也是許多人用西藥減肥的藥物。
但是近期大多數人都開始轉向尋求傳統中藥不傷身的方式來減肥,同時可應用針灸,穴位埋入等改善局部肥胖。
許多人不願嘗試中醫減重最大原因:
減肥的最大恐懼是飢餓。廣和中醫客製化的科學中藥。根據個人需要減少食慾,但是又不傷身,讓您不用忍受飢餓感
讓您不用為了減重,而放棄該攝取的營養。
廣和中醫還使用針灸和穴位埋線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和減肥。
許多人來看診的人,都相當讚許我們的埋線技術,口碑極好!
這類新型線埋法的效果可以維持約10-14天 但不適用於身體虛弱,皮膚有傷口,懷孕、蟹足腫病人,必須要由醫師評估情況才可。
如果您一直想要減肥,已經常試過各類坊間的西藥還是成藥,造成食慾不振或是食慾低下,甚至出現厭食的狀況,營養不良的情形
請立即尋求廣和中醫的協助,我們為您訂做客製化的減重計畫,幫助您擺脫肥胖的人生!
廣和中醫診所位置:
廣和中醫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求診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減重效果。
廣和中醫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RV15VDEVECPO15CEWC15 |
搬家整理一堆大學時的信件,竟然找出幾封家書,信封上是父親的筆跡,剎那之間仿佛時光穿越。 大學畢業工作至今,搬家多次,但這些信件一直珍藏著,沒捨得扔,大多是同學寫來的,總覺得是青春的記憶。如今人到中年,回頭再看,真的成了青春的迴響。 而這幾封家書,真是意外的收穫,倍覺珍貴,因為曾經寫信的父親,都走了十年了。 裝著信件的旅行袋,放在陽臺久了,都已經氧化,布滿了灰塵。信還保存得完好,信封已經泛黃。算得上家書的,只有七封,信封上都是父親的筆跡,有三封是弟弟代筆。 最早的一封寫於1996年6月16日,父親在信中說,春天大旱,種上了花生,有的春地還沒種。前兩天剛下了雨,正好麥收,山地的麥子已經拔完了。窪地還有六分地的麥子沒有拔。信末問我錢還夠不夠花,要是不夠花,就讓我來信給郵幾個,這學期沒幾天,還有一個月好放假了,沒什麼事就不給我去信了。 結尾是:別不多談了,就寫到這吧。 每封信基本都是這麼多內容,只有薄薄的一張信紙,有的還沒寫滿。 一封是我實習的時候收到的,父親在信中說:天冷了,買件冬天的衣服、褲子穿著,別太會過了。還說:你媽媽炒了幾斤花生米給你郵去。 另外兩封好像都是寫於1997年5月,前一封說:來信說要考研究生,我和你媽都支持,要是錢不夠來信告訴一下家裡,給你郵去。後一封說:你的來信收到了,但沒有及時給你回信,這幾天是不是著急了?咱家的花生種上了長得老大了,蘋果也疏果結束了。最後告訴我,給我寄來500元錢。 父親不善言辭,這些信也都是寥寥幾語,像極了現實中他本人。 最早的一封郵資只有20分,後來都成了50分的。 1994年考上山東大學,是父母最開心的事情。但從我們那一年起,每年開始收取1500元的學費,這對農村家庭來說,也不是小數目。那時候沒有電話,只能給家裡寫信,其實寫信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跟父母要生活費。 學校每個學期也設立了獎學金,特等1000元,一等750元。這意味著,如果努力拿到一等獎學金,就可以把交過的學費給掙回來。因此,大學頭兩年,我也是卯足了勁學習,其實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掙獎學金,減輕家裡的負擔,當然基本也都如願以償。 今年回家跟老媽聊起來,老媽說,當年的學費、生活費其實也是四處去借,跟人家說好,到了秋天賣了糧食和蘋果以後,有了現錢,再還給人家,就這樣供了我四年大學。 這些話,當年他們卻從未跟我提起過。 當然,當時說的考研夢想也沒有實現。大學畢業的時候,我放棄了保送本系研究生的機會,考南開旅遊系未成,接著參加了工作。其實當時是急著工作的,就是不想給父母再增加一點的負擔。 父親這幾封親筆信,翻著看了好幾遍,思緒一遍遍地被拉回往昔,想起父親的笑容,想起那些埋頭苦讀的歲月。幸運的是,還有這幾封泛黃的家書、幾張薄薄的信紙,作為那一段時光最珍貴的見證。 只是讀著讀著,眼裡的淚水,卻總也忍不住。 .........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內容簡介
一個「好人」與「好報」的傳奇……
2015年總統文化獎得主
記錄半世紀以來台灣報業的重要一頁
資深新聞記者張作錦的生平回憶記事
在台灣社會及新聞發展半世紀的巨變中,張作錦無疑是在第一線征戰的重量級新聞人。他幼年從大陸流亡至台灣、歷經當兵、失學等橫逆,平生最大心願就是上學念書。廿八歲考進大學,教育部卻以高中畢業證書問題,著學校勒令退學。經奔走請願說明後,教育部最後「判決」:「姑念該生向學心切,著記兩大過留校察看」,終得如願讀完大學,拿到平生第一張畢業文憑。
爾後進入新聞界,張作錦以新聞記者為終身職志,從地方記者做起,歷任《聯合報》總編輯、社長、《聯合晚報》副董事長等職位,帶給台灣報業近半甲子的深遠影響。透過他一生的回憶記事與精選一百三十餘張珍貴圖片,讀者可感受大時代下的感人勵志故事,更可一同回顧戰後從戒嚴走向民主的過程中,台灣政經、文化重要推手如許倬雲、胡佛、陶百川、沈君山、孫震、王惕吾、高希均、楊國樞、李亦園、王建煊、龍應台等人的身影與軼事,感受台灣半世紀以來的動盪與變遷。
感動推薦
「我的求學路,兩個字:坎坷」,作者在回憶錄中總結。
「他的得獎路,兩個字:當然」,這是我的觀察。
張作錦先生在這個大變局中,能從「逃兵」變成「報人」,正是奮鬥的典範。回首半世紀的人生,作老真是:一無所懼,走向新聞;一本初心,滿載而歸。教育部及他的母校政大早應從「姑念該生向學心切」改為「感念該生成就非凡」。──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有些人的文章和他的為人不太一樣,但作老卻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作老是一個上下內外看他都是一樣的人,也是文章和人品都是一樣的人。
作老是一個很大的形體,但是他不重,因為你不必去抬他、捧他;而且他雖然大,卻不會擋住任何人,任何人的光和熱都能從他的身上反射出來,而且更加放大。
我們都是在作老的「肩膀上」作事情,而不是在他的「手下」作事。──黃年 聯合報副董事長
作者介紹
張作錦
資深媒體人。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終身只有一個工作:記者。
曾任《聯合報》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紐約《世界日報》總編輯,《聯合晚報》、《香港聯合報》和《聯合報》社長,《聯合晚報》副董事長。現任《聯合報》顧問。
著有《牛肉在哪裡》、《試為媒體說短長》、《誰在乎媒體》、《那夜,在安德海故宅,思前想後》、《一杯飲罷出陽關》、《思維遠見》、《誰與斯人慷慨同》、《誰說民主不亡國》、《江山勿留後人愁》(天下文化),及《史家能有幾張選票》、《小人富斯濫矣》(九歌)等。曾獲圖書金鼎獎、中山文藝獎、星雲真善美新聞獎「終身成就獎」、總統文化獎和二等景星勳章。
目錄
序二/道德文章 張作錦的三座錦標 |黃年
致謝/朋友撐起這本書
第一部/流亡三部曲
第二部/文武兩大學
第三部/在聯合報 從實習記者到總編輯
第四部/辦報應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
第五部/中壢事件.退報運動.兩蔣日記.蘇聯特務在台灣
第六部/紐約.香港.大陸
第七部/報紙的養分在「學術」和「文化」
第八部/政治的「參悟」,媒體的「理解」
第九部/星雲獎‧總統文化獎‧景星勳章
第十部/服務四十年,老兵解甲
第十一部/三個媽媽誰是娘?
第十二部/附錄
跋/那個挨打的小小兵,四月四日生 |沈珮君
序
從「姑念該生」到「感念該生」──張作錦筆耕出自己的成就(節錄)
高希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張作錦十六歲隻身來台,先是從軍、逃兵、街頭「遊民」;稍後考進政工幹校,剛服役卻因肺病被退伍;二十八歲考上政大新聞系,又險被「勒令退學」,幸有教育部「姑念該生」的批示,三十二歲終於大學畢業,獲得平生第一張文憑。
「我的求學路,兩個字:坎坷」,作者在回憶錄中總結。
當馬總統在二0一五年頒贈總統「文化獎」;二0一六年又頒贈「二等景星勳章」給張作錦先生時,一個新聞人兩年內獲得國家元首兩項大獎是前所未有的。
「他的得獎路,兩個字:當然」,這是我的觀察。
這個生命波折及才華被賞識的故事,只能在一個開放社會才容易出現;這本回憶記事也就值得細讀。
經過成長中的多重轉折,張作錦政大畢業後,一九六四年進入《聯合報》,展開了從「遊民」到「報人」的新聞專業之旅。後來大家所熟悉的,「一生以記者」為榮的這位政大新聞系畢業生,從高雄地方記者走進台北總社,離開學校後十一年,四十三歲的張作錦就出任《聯合報》總編輯。
在台灣經濟起飛意氣奮發的七0年代;在台灣民主夾雜民粹的「寧靜革命」中不寧靜的八0年代;在大陸和平崛起,台灣內部分裂,兩岸關係不確定的九0後年代;進入二十一世紀,兩岸差距變成逆向發展的年代,張總編輯或在現場採訪報導,或在編輯台上取捨新聞,或埋首撰寫重要評論。
他是台灣半世紀新聞事件變化中,站在第一線的見證人及號角手。他主編的報紙,他選用的記者,他邀約的評論,他自己的文章,都使我們變成了《聯合報》長期的忠實讀者。
在張總編輯六年任內(一九七五~八一),他對《聯合報》編輯部所堅持的工作態度,與所做的調整,例如增設專欄組、副刊組、民意論壇,推動內部訓練人才,獎助優秀年輕作家,創辦《聯合月刊》雜誌,開設文學獎項,舉辦座談會等等。《聯合報》編輯部的這些創舉,如用一九八0年代後西方管理學名詞來解釋,那就是:「藍海策略」的運用,「競爭力」的提升,「附加價值」的創造,「執行力」的貫徹。
綜合張作錦兄的特質,我的歸納是:
•做人:誠懇、守信、有分寸、不炫耀,做到別人不易做到的人。
•做事:正派、負責、創新、貫徹,做別人不易做到的事。
•文章:敏銳、犀利、感人,見人所未見,言人所不敢言。
這就說明為什麼他得那麼多新聞獎、文化獎、成就獎,是那麼地「當然」及「自然」。
(摘錄自高希均推薦序〈從「姑念該生」到「感念該生」〉)
推薦序
道德文章 張作錦的三座錦標(節錄)
黃年/《聯合報》副董事長
本書提到的〈必須有團結的台灣,始可有統一的中國──對中國國民黨的諍言〉(一九七八年),論及黨禁,及〈談報紙的「限張」和「限印」〉(一九八一),論及報禁,兩文皆是張作錦在戒嚴時期的作品。《聯合報》總編輯張作錦,從戒嚴的剃刀上滾過。
張作錦主持編務,在編輯部設置了台灣報紙第一個專欄組。由於戒嚴的文網較密,公共知識份子的專欄文字就很有發展空間。《聯合報》議論時局,每每形成社會焦點,對於一九七0民主狂飆年代的民主啟蒙與推進,有明顯與重大的效應。此一編輯政策,及所以能放大推行,皆與張作錦的個人氣質與豐沛人脈有關。
做為一個新聞人,張作錦在解嚴後的表現固然奪目,但他在戒嚴時代呈現的操持與心志,則更是難能可貴。沒有那個戒嚴時期不受捆綁的張作錦,就不能襯托出解嚴後這個不媚俗放縱的張作錦。
張作錦說:關乎人格與報格,我自認是努力信守了。這就是從戒嚴到解嚴始終如一的張作錦。
張作錦的政治思維和他的新聞專業操守是一個銅板的兩面。在解嚴前,他有操持;在解嚴後,他不媚俗。對於解嚴後媒體界的省思,他說:「爭取到民主,卻未護衛,淪為民粹;爭取到自由,卻不節制,使社會失序。」
他的《聯合報》專欄《感時篇》,寫了二十七年,應當是台灣新聞界絕無僅有的長壽專欄。但整個專欄的總結,卻是:誰說民主不亡國,江山勿留後人愁。這麼優雅的專欄文字,卻道出如此悲愴的心緒。何等矛盾,何等震撼。
二○一四年十月《感時篇》封筆停刊,粉絲反應激烈,甚至有讀者來電泣訴:不要停,寫下去!可見,張作錦的文字,是這個時代不能缺少的一塊拼圖。
(摘錄自黃年推薦序〈道德文章 張作錦的三座錦標 )
主編導讀
沈珮君(《姑念該生》主編,聯合報顧問)
一個文化人,一個知識分子
一個十七歲的小小兵,吃不飽,瘦到連槍都舉不起來;他被打到受不了,作了逃兵。小逃兵走投無路,餓得在街頭撿東西吃,成了遊民。好不容易做了小工,有吃有住了,但不堪被當傭人,最後仍回到軍隊作小兵……這個小小兵沒有自暴自棄,後來以二十八歲高齡考上第一志願,政大新聞系。但災難還沒結束,他大二時被指高中學歷有問題,教育部勒令退學,最後留校察看。
這個小小兵,若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魯蛇」。誰也想不到當年的魯蛇最後做了《聯合報》總編輯、社長,健筆如椽,僅評論文字逾百萬字,出了十三本書,在八十四歲時得了總統文化獎,八十五歲獲頒二等景星勳章,八十八歲出版二十萬字的生平回憶記事《姑念該生》。
作老是快筆,但這本《姑念該生》,卻歷時四年,是他一生最艱鉅、漫長的寫作工程。「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他的「土」是整個大中國。翻攪這幾十年的回憶,其實沉重。作為他的主編,我看著他受的折磨,經常不忍。
喜讀田園詩的作老,曾以陶淵明為例,無論是〈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歸園田居〉,文中滿滿的「人」,而且是「他人」,不是「自己」這個人。作老的回憶記事也很少「自己」,以「事」為主,從「事」看到那個「時代」;寫到「人」,也多是友人如許倬雲、胡佛、陶百川、沈君山、孫震、王惕吾、高希均、楊國樞、李亦園、王建煊、龍應台等,而提到友人也多和那個時代的事有關。最後,在我再三催問家庭細節下,他寫了「三個媽媽誰是娘」,那是他一生的大哉問,家園和國家「心、血、肉相連的那種疼」,躍然紙上。
他連徬徨都不是一家一人而已。他的心裡沒有自己這個「人」,而恰恰是因為這樣,成就了他這樣一個「人」。一個文化人,一個知識分子。
本文摘自《姑念該生》編後記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4798308
- 叢書系列:
- 規格:軟精裝 / 464頁 / 14.8 x 21 x 2.32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內容連載
廿八歲考上政大新聞系,險被「勒令退學」
長期流亡,自幼失學,我對學堂有一種刻骨銘心的敬畏與崇拜。每次走過一所大學,遙望圍牆裡的大樓,想大樓裡必有大師,學生涵泳於知識的海洋,是在天堂裡過日子。
但是當自己以廿八歲「高齡」考進政治大學新聞系,卻險些被一腳踢到天堂門外,重墮紅塵。
一九六0年大專聯考,以政大新聞系為第一志願。幸而這回考上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覺到了大二上學期,有一天教務處叫我去,給我一張教育部公文,明言學生張某人的高中畢業證書是假的,「著即勒令退學」。
我向教務處表示,我讀流亡學校,既無教室,更少老師,亦缺課本,跟學校跑一年就升一級。學校解散時,證書隨便自己填。我要向教育部申訴,在最後定讞前,希望學校能容我繼續上課。
當年從台北到政大,要坐公路局班車到木柵,再步行到學校,學生票有折扣,通學生每月向學校拿一張證明才能買優待票。教育部公文下達後,我再去拿證明,那位辦事的小姐表情詭異:「你還能拿麼?」那時窮,只好涎著臉請她通融。
我離開軍隊已做了幾年事,有點「社會經驗」。我透過各種關係,請託各種人,替我求情。那兩三個月,我要上課,要照顧兼差的工作,要奔忙我的學籍問題,有時真想放棄算了,但是上學念書是自己平生的心願,現在犧牲未到最後關頭。
最後關頭是一樁好消息,教育部終審判決:「姑念該生向學心切,著記兩大過留校察看。」察看三年,我畢業了。我小學、初中、高中,都未讀完,這張大學文憑,是我此生唯一的一張畢業證書。
本文摘自《姑念該生》第二部
【書摘二】
有「粉絲」如龍應台者
龍應台說是我「粉絲」。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她被當時台北市長馬英九從德國請回來,擔任首任文化局局長。文化局既是新設單位,一切都從零開始,龍應台「一面蓋工廠一面生產」,當然是忙得不得了,卻還注意到《聯合報》上有一個寫文章的張作錦,寄封信給他表示自己的欣賞。有文名如龍應台這樣的人作為「粉絲」,自然是可得意好一陣子的事。
龍應台成名早,年紀輕,富正義感,看不慣的人和事,往往不假辭色,有時給人某種「高傲」的感覺。但在我的印象裡,她做人做事,有分寸,而且都很正面。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OAGOd7j.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34973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烏日下半身肥胖體質減重竹北局部消脂中醫門診苑裡有效預防復胖的中醫減肥方式新竹香山不搭配西藥的中醫門診
台中西區減重中醫調理 公館鄉下半身肥胖體質的中醫減肥門診 新竹減肥專業中醫診所推薦下半身瘦身有成效台中西區大腿瘦身中醫診所 造橋中醫調整體質減重的中醫減肥方式 台中減肥專業中醫診所推薦針對胖因調治后里拔罐療法中醫診所 桃園減肥中醫推拿法 中壢減肥減重瘦身有效實例很多的中醫診所大園下半身肥胖體質的中醫減肥門診 新竹香山減重中醫調理 北屯減肥減重瘦身有效實例很多的中醫診所